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爱神人 发表于 2010-2-19 23:26:42

朱熹三代与安海

朱熹三代与安海 作者:林振礼

http://www.civilness.com/wmxxzimages/20040524112647003-1.gif


    泉州文庙明伦堂中旧有一联云:

    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

    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联中“石井”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名,“桐城”即“刺桐城”——泉州别称。联语追怀“二朱过化”的历史作用,称赞泉
州的文风之盛。安海还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朱松、朱熹、朱在三代都与之发生关系。由于朱在文名不著,后入不大提他而已。
    绍兴初,朱松经抚谕东南的胡世将保举,任石井镇监。时人(佚名)有《送朱乔年拊举荐监石井镇》诗云:

    石井镇初腾一鹗,管城子健干千钧。

    已然自足雄吾党,其进祗应轶古人。

    衣被卉裳殊俗惯,解捐犊佩猾商驯。

    万钟他日扶危平,五斗恰恰为奉新。
    朱松监镇之公余,常集优秀士子,于官署旁“鳌头精舍”讲习“义理之学”。二十年后,朱熹簿泉州同安县,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同之间,必经安海,数访朱松遗迹旧事,“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嘉定间,朱在(朱熹第三子)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申报泉州知州邹应龙,请建书院。邹应龙拨官帑四十万缗以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镇“董其事”,主持营建石井书院事宜。
    朱松监镇,“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并不得志,而公余讲学于“熬头精舍”,致后人有“谁是当年辟草莱?层轩高栋傍崔嵬”之思。而后青年朱熹簿同,职兼学事,讲学于同安、安海乃至泉南各地,如选择清源山下“郡治龙首之脉”的所谓风水宝地“小山丛竹”作为讲学的地方,当不无振兴泉南文教之夙愿。
   朱熹死去十年后,赵宋王朝发现了朱熹学说的特殊价值,逐步升级地把朱熹偶像化。自嘉定二年(1209)被尊为“朱文公”以后,其地位不断被抬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朱熹的儿子朱在才有可能步入政治生涯,并主持营建具备规模的石井书院。该书院“如州郡学之制”,中有大成殿,后有尊德堂,奉祀朱松、朱熹父子,两畔有富文、敏行、移忠、言信四斋,此外还有杏坛、碑坊、乐轩、庑舍等建筑设施。且置学田,使生员‘瞻养有田,肆业有舍”,成为当时泉州地区县属建院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高等学府。诚如时人留元刚之感叹:“天下如石井者凡几?!’从《安海志》中有关碑记看,书院在明清时代多次重建修葺,今存大成殿及两庇。清人柯敦圃诗《石井书香》道是:

    石井讹传近碧溪,宋朝书院在鳖西。

    渐峰远照门前凤,笼岫近呈墙外鸡。

    五孔泉中梵影动,四斋堂上学声低。

    温陵理学开安海,泉郡黉宫铁券题!
    “温陵理学开安海”,又是在讴歌“二朱过化”之功。据已故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考证,“二朱过化”南宋时已尽人皆知。陈先生列举了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文选楼影宋抄奉》和宋《方舆胜览》卷十二的记载,说朱熹的学生傅泊成,曾在安海建“二朱先生祠”并写下碑记、二朱而后,八百年过去了。回顾安海乃至泉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二朱无疑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然而,在朱松监镇之前,安海已有非同一般的经济文化基础了。安海龙山寺,相传始于隋朝。有的论者认为,在唐开元六年泉州“建城迁治以前,所谓泉州港,实际上是围头湾内的安海港”。唐开元八年,建造了防止商船触礁的七星石塔。宋开宝中,安连济徙居本土,“兴筑古陵桥岸,填地却潮以备农耕,济民粒食,是以乡人易湾海为安海”。
    经济的发达伴随着人文的兴盛,据《安海志·选举》统计,建炎以前,从雍熙二年(985)至重和元年(1118)一百三十三年间,安海已出了二十名进士。但朱熹而后约近五百年,安海及其所在的晋江县乃至整个泉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学术风气更是出现空前的盛况。这当与“二朱过化”以及历代统治阶级对朱子学的倡导密切相关。
    笔者查阅《安海志》卷二十三《选举》,以朱熹同安任满的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朱松监镇二十余年后)为界,统计对比了绍兴二十六年前一百年(1056—1156)和绍兴二十六年后一百年(1156—1256)的科第人文,前百年进士十七名,后百年进士三十二名。可见朱松朱熹而后,科第远盛于前。安海人直接受朱熹教化的,如高禾(淳熙八年进士)字永叔,“禾执第子礼,卑以恭,文公深器之”。
    学术则以研习儒家经典最为可观。《易》为《五经》之首,且最难。泉州人研究《易》学的风气,在朱熹而后,史称“天下言易,皆推晋江”。泉州历代有《易》学著作八十九人,明代居多有六十九人。安海儒生多学《易》,万历间进士黄志清著《易说》据《安海志·选举》统计,从明景泰元年(1450)至清雍正四年(1726)二百七十六年间,安海共有119个举人(不包括武举),其中注明学《易》者61人,占半数以上(余者多治《诗》、《书》、《礼》或《春秋》)。明代与唐顺之齐名的文学家王慎中,同时也是《易》学家。
    除《易》以外,泉州儒林对朱子学的后继阐明,厥功甚大。明清时代出现了蔡清(安海人庄概的学生,清雍正年间入祀孔庙)、陈紫峰、张岳、林希元、李光地等著名理学家,使泉州成为理学名区。清代探花黄贻楫曾应邀为北京的泉州会馆题联云:

    清紫葵罗钟间气;

    蒙存浅达有遗书。

    上联“清紫葵罗”指泉州的四大名山;下联“蒙存浅达”则指明代泉州儒林的四大名著,即蔡清《四书蒙引》、林希元《四书存疑》、陈紫峰《四书浅说》、王振熙《四书达解》。这四部专著曾经是莘莘学子应举考试必备的指导读物,在全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清初李光地作为康熙皇帝的理学大臣,涉学广博,更是著作等身。上述理学家对朱子学的发扬光大,以及他们在理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课题。
    上文所及的“闽学”、“理学”、“朱子学”既有区别,又是互为交叉渗透,互为涵盖囊括的概念。后来人们正是把泉州的人文鼎盛、理学景观与“二朱过化”以及石井书院的创立相联系,称誉安海为“温陵始学”和“闽学开宗”之地的。词虽近夸,实固如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熹三代与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