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打响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就在武昌起义后的第28天,1911年11月7日,发生在晋江安海的火烧武衙门事件,打响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现在,很多人非常好奇,为什么辛亥革命福建的第一枪,偏偏在古镇安海打响,而不是发生在福建省会福州或厦门?这场暴动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真正的起因又是什么?谁又是这场暴动的真正策划者?■本报记者 胡建志/文 陈巧玲/图
【事件】
两千民众火烧武衙门
1911年11月7日,这是一个值得安海人铭记的日子,因为安海人发动了一场暴动,一把火烧了满清武衙门,让安海被载入辛亥革命史册。
不过,这段史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直至10年前,有一个叫陈德贤的安海文史研究者,在翻阅了安海当地的资料和福建省的文史资料之后发现,当年发生在安海的这场暴动,其实是福建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辛亥革命活动。也就是说,安海打响了辛亥革命福建的第一枪。这一观点近年来也得到了福建史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这场安海暴动,是因一次偶然的酒楼赊账小纠纷而起。
在安海收藏家、文史爱好者汪建育的指引下,我们穿过安海中山北路,来到事件发生地———安海卫生院对面的百货商店,即杏芳林酒店的旧址。这是一栋两层高的闽南古厝,是安海暴动的见证。时过境迁,老宅早已没了酒楼喧嚣的气息,但气派的骑楼,雕梁画栋,仍掩饰不了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据说,满清政府调驻安海的“防堵兵”常常在这里喝酒。
站在杏芳林酒店旧址的大门口,对这段渐渐被安海人遗忘的历史,汪建育向记者娓娓道来———
1911年11月7日傍晚时分,如往常一般,几个清兵在杏芳林酒店买醉。几杯下肚,清兵借着酒劲,因为赊账之事与酒店伙计动粗,气急败坏的清兵骂骂咧咧,气焰嚣张。看不过去的来往民众,围拢一起,团团堵住酒店门口,还清兵以颜色。这时,混在人群中的革命党人蔡温见事可为,悄悄溜出去密告同盟,杨文炳、柯厅等革命党人纷纷赶来酒店,大声喊打。顿时现场一片哗然,围聚的群众越来越多,声势浩大,开始有人扔石头,革命党人乘机痛打清兵。见势不妙,清兵冲出人群,逃到楼仔后的一家饭馆,而后溜回驻防地,即武衙门边的旧武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有2000多人,他们紧随其后,包围了武衙门,喊打之声震天。看到这架势,清兵向天开枪示威。可老百姓丝毫不示弱,反而冲进武营,却发现清兵早已从后门溜走。盛怒之下,群众放火焚烧武衙门。
安海暴动早有传言?
100年过去了,安海武衙门的旧址仍在。
在安海基督教会堂旁边,有一块残垣断壁的空地,杂草丛生,十分破敝。安海文化人颜长江告诉我们,它便是清代武衙门所在地,群众火烧武衙门事件就发生在这。
站在废墟边,我们似乎看到冲上云霄的熊熊烈火,革命者前仆后继的身影,以及手执火把的安海民众。
“抢分县衙门呀!”“抢粮局哦!”“要烧海关了呀———”暴动发生的这天晚上,安海街头火光冲天,人声鼎沸。暴动的群众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掉武衙门和防堵营地之后,又接连捣毁了粮局和分县衙门,最后冲到海墘(现鸿塔小区一带)要拆毁海关驻地,当地黄姓族人出面劝阻,群众才作罢。直到凌晨三点,人群才散去,安海城也恢复了平日的安静。在安海三里街经营瑞荣芳布店的许松茂老人,目睹了这一幕。他生前回忆,武昌起义后不久,安海街头就散布着11月初要拆毁衙门的传言,只是那些文武官员可能都蒙在鼓里;11月7日,安海果然发生如此惊人的暴动,安海城顿时炸开了锅,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年轻人个个欢天喜地,可老人却连连顿足叫苦,他们以为烧掉衙门等于造反,上方一定会起兵围剿。老人们忧心忡忡地说:“真是轻举妄动!烧衙门,这是造反的举动,还了得?”
街头假告示安民心
正当老人们惶惶不安之时,1911年11月8日,也就是安海暴动的第二天,安海街头出现一张革命军的公告,曰:“焚毁文武衙门和粮局等乃推翻满清政府的必然行动,是革命军所为。安海同胞务须照常安居乐业,不必惊慌,耐心等候大军前来处理善后,建立新政府……”这张告示,如同给安海民众打了一剂强心针,人们放下心中的石头,该做什么做什么。几天过后,人们却发现这是一张假革命军之名的伪告示。原来是杏芳林酒店老板为推脱责任,请人代书,将这一事件的全部责任推给革命军,要是满清政府前来追究,可以直接找革命党人,而与其他百姓无关。
据《安海乡土史话》记载,安海暴动后,泉州官府准备派兵前来镇压,但安海暴动的消息,震动了全省,泉州城的人民反抗情绪高涨,再加上第三天就发生福州光复之事,所以也就不了了之。再后来,泉州也光复了。安海暴动之事就不再提起。
□安海暴动事发地点
{1}杏芳林酒店 位于安海三里街安海卫生院对面的百货商店。
{2}武衙门 位于安海基督教会堂旁边的空地。有都司和汛官之分,是清代雍正和乾隆时先后由“城守营都司驻防”和“古陵寨把总”移建来的。人们把这两个机构叫大小衙门,都是管理地方防务的。
{3}粮局 位于中山路的安海育婴堂旧址。
{4}文衙门 现安海商会所在地。文衙门,也叫安海分县,是由乾隆时代的石狮县丞调来的,专管石狮、安海一带地方人民“赌博、斗殴以及民间鼠牙雀角等事,其命盗案件以及事情重大者则由晋江县办理”。人们把地方文武官叫老爷或老爹,把税务官、粮局等局官叫相公。不论是老爷还是相公,手下都有一批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的爪牙。
{5}海关 位于安海鸿塔小区一带。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就在武昌起义后的第28天,1911年11月7日,发生在晋江安海的火烧武衙门事件,打响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现在,很多人非常好奇,为什么辛亥革命福建的第一枪,偏偏在古镇安海打响,而不是发生在福建省会福州或厦门?这场暴动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真正的起因又是什么?谁又是这场暴动的真正策划者?
■本报记者 胡建志/文 陈巧玲/图
【事件】
两千民众火烧武衙门
1911年11月7日,这是一个值得安海人铭记的日子,因为安海人发动了一场暴动,一把火烧了满清武衙门,让安海被载入辛亥革命史册。
不过,这段史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直至10年前,有一个叫陈德贤的安海文史研究者,在翻阅了安海当地的资料和福建省的文史资料之后发现,当年发生在安海的这场暴动,其实是福建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辛亥革命活动。也就是说,安海打响了辛亥革命福建的第一枪。这一观点近年来也得到了福建史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这场安海暴动,是因一次偶然的酒楼赊账小纠纷而起。
在安海收藏家、文史爱好者汪建育的指引下,我们穿过安海中山北路,来到事件发生地———安海卫生院对面的百货商店,即杏芳林酒店的旧址。这是一栋两层高的闽南古厝,是安海暴动的见证。时过境迁,老宅早已没了酒楼喧嚣的气息,但气派的骑楼,雕梁画栋,仍掩饰不了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据说,满清政府调驻安海的“防堵兵”常常在这里喝酒。
站在杏芳林酒店旧址的大门口,对这段渐渐被安海人遗忘的历史,汪建育向记者娓娓道来———
1911年11月7日傍晚时分,如往常一般,几个清兵在杏芳林酒店买醉。几杯下肚,清兵借着酒劲,因为赊账之事与酒店伙计动粗,气急败坏的清兵骂骂咧咧,气焰嚣张。看不过去的来往民众,围拢一起,团团堵住酒店门口,还清兵以颜色。这时,混在人群中的革命党人蔡温见事可为,悄悄溜出去密告同盟,杨文炳、柯厅等革命党人纷纷赶来酒店,大声喊打。顿时现场一片哗然,围聚的群众越来越多,声势浩大,开始有人扔石头,革命党人乘机痛打清兵。见势不妙,清兵冲出人群,逃到楼仔后的一家饭馆,而后溜回驻防地,即武衙门边的旧武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有2000多人,他们紧随其后,包围了武衙门,喊打之声震天。看到这架势,清兵向天开枪示威。可老百姓丝毫不示弱,反而冲进武营,却发现清兵早已从后门溜走。盛怒之下,群众放火焚烧武衙门。
安海暴动早有传言?
100年过去了,安海武衙门的旧址仍在。
在安海基督教会堂旁边,有一块残垣断壁的空地,杂草丛生,十分破敝。安海文化人颜长江告诉我们,它便是清代武衙门所在地,群众火烧武衙门事件就发生在这。
站在废墟边,我们似乎看到冲上云霄的熊熊烈火,革命者前仆后继的身影,以及手执火把的安海民众。
“抢分县衙门呀!”“抢粮局哦!”“要烧海关了呀———”暴动发生的这天晚上,安海街头火光冲天,人声鼎沸。暴动的群众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掉武衙门和防堵营地之后,又接连捣毁了粮局和分县衙门,最后冲到海墘(现鸿塔小区一带)要拆毁海关驻地,当地黄姓族人出面劝阻,群众才作罢。直到凌晨三点,人群才散去,安海城也恢复了平日的安静。在安海三里街经营瑞荣芳布店的许松茂老人,目睹了这一幕。他生前回忆,武昌起义后不久,安海街头就散布着11月初要拆毁衙门的传言,只是那些文武官员可能都蒙在鼓里;11月7日,安海果然发生如此惊人的暴动,安海城顿时炸开了锅,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年轻人个个欢天喜地,可老人却连连顿足叫苦,他们以为烧掉衙门等于造反,上方一定会起兵围剿。老人们忧心忡忡地说:“真是轻举妄动!烧衙门,这是造反的举动,还了得?”
街头假告示安民心
正当老人们惶惶不安之时,1911年11月8日,也就是安海暴动的第二天,安海街头出现一张革命军的公告,曰:“焚毁文武衙门和粮局等乃推翻满清政府的必然行动,是革命军所为。安海同胞务须照常安居乐业,不必惊慌,耐心等候大军前来处理善后,建立新政府……”这张告示,如同给安海民众打了一剂强心针,人们放下心中的石头,该做什么做什么。几天过后,人们却发现这是一张假革命军之名的伪告示。原来是杏芳林酒店老板为推脱责任,请人代书,将这一事件的全部责任推给革命军,要是满清政府前来追究,可以直接找革命党人,而与其他百姓无关。
据《安海乡土史话》记载,安海暴动后,泉州官府准备派兵前来镇压,但安海暴动的消息,震动了全省,泉州城的人民反抗情绪高涨,再加上第三天就发生福州光复之事,所以也就不了了之。再后来,泉州也光复了。安海暴动之事就不再提起。
□安海暴动事发地点
{1}杏芳林酒店 位于安海三里街安海卫生院对面的百货商店。
{2}武衙门 位于安海基督教会堂旁边的空地。有都司和汛官之分,是清代雍正和乾隆时先后由“城守营都司驻防”和“古陵寨把总”移建来的。人们把这两个机构叫大小衙门,都是管理地方防务的。
{3}粮局 位于中山路的安海育婴堂旧址。
{4}文衙门 现安海商会所在地。文衙门,也叫安海分县,是由乾隆时代的石狮县丞调来的,专管石狮、安海一带地方人民“赌博、斗殴以及民间鼠牙雀角等事,其命盗案件以及事情重大者则由晋江县办理”。人们把地方文武官叫老爷或老爹,把税务官、粮局等局官叫相公。不论是老爷还是相公,手下都有一批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的爪牙。
{5}海关 位于安海鸿塔小区一带。
【谜团】
背后策划者是陈清机
在安海镇石狮巷53号,有一座三开间的精致小院落。走进这经历过风雨的老厝,抬眼就望见拱形砖门,高高的圆柱勾勒出西洋风格的基调。整座古厝并不太起眼,但令人称奇的是,当时国民党元老章太炎、林森、于右任都在这里留下了诗文笔墨。“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的大门楹联出自章太炎亲笔。下厅大门上方悬挂的“天下为公”匾额,是时任孙中山机要秘书戴季陶的手笔。难道古厝的主人与辛亥革命有关?安海暴动会不会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这座古厝,是爱国华侨陈清机的故居。陈清机的第四代世孙陈松年告诉记者,先祖陈清机早年旅居日本。1905年,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陈清机在东京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据《闽南现代史人物录》(1992年版)第19页记载,辛亥革命前夕,陈清机回到闽南秘密活动,与许卓然、陈少宝等人组织“革命军”;1911年11月7日,“革命军”组织民众暴动,焚毁安海大小衙门。
不过,记者翻阅史料,大为不解的是:如果陈清机是安海暴动的主策划者,那《安海乡土史话》(1958年版)《安平志》在记载这一历史事件时,缘何只字不提他的名字,反而用大篇幅讲述一个自广西来的蒋姓神秘人,多次到安海,组织革命军,开展秘密活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汪建育是安海暴动主要组织者、革命党人杨文炳一家的世交,曾听杨文炳妻子许女士生前说起一件事:早在1908年,就有个自称姓蒋的广西人,找上安海的肩挑小贩杨文炳,让他出面招集人马,加入革命军。姓蒋者每隔一两个月寄来经费,两百至五百不等;每半年来一趟安海,与杨文炳密谋革命活动,讲述反清道理以及革命局势的发展,并强调要发展组织,伺机而动。一年后,国民革命元勋、“华兴会”首脑黄兴,为联络闽省革命,还绕道来过安海,就住在仁福宫三益行(现三里街一带)。
姓蒋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找上杨文炳,并选择在安海组织革命军?还有黄兴又突然造访安海?这些疑问,在史料上也找不到答案。汪建育认为,姓蒋者很有可能受到孙中山、黄兴的委托,到安海组织秘密活动。但他为什么把安海这个弹丸之地当作革命基点,而不是福州、厦门?其背后一定有人给他提供信息,也就是说幕后有人在策划!汪建育的推测不无道理。理由是,杨文炳虽说只是一个小商贩,但孔武有力,胆量过人,是陈清机的保镖;而作为中国同盟会盟员兼孙中山好友的陈清机,又是安海人,囿于当时满清政府因革命活动活跃,戒备森严,就转向幕后,所以也才有了姓蒋者几次现身安海,找上陈清机的保镖杨文炳,秘密组织革命活动之事。
汪建育分析,1958年出版的《安海乡土史话》之所以没有明确记载陈清机策划这场暴动,这是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陈清机的华侨身份比较特殊,所以那时没写入安海历史是有可能的。
随后,汪建育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闽南现代史人物录》(1992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一边说:“书中增补了陈清机在晋江一带秘密组织革命军,焚毁安海武衙门一事。由此可见,安海暴动的背后策划者是陈清机。”
安海人天生有“革命”细胞
华灯初上,曾平晖老先生走在安海街头,身前身后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五彩斑斓的灯光,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眼前的繁华景象,让曾老先生百感交集,他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说,1911年前后的安海,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乌烟瘴气,毒害流行,街头巷尾都是卖鸦片的乌烟馆,还有赌场、妓院。这也是安海暴动爆发的原因所在。”
一个个麻秆身体、面黄肌瘦的鸦片客,斜卧在鸦片烟铺上,端着细长的大烟枪,吞云吐雾。在一百年前的安海街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场面。
那时,人们管卖鸦片烟膏的店铺叫乌烟馆,搭床铺供上了瘾的人来吸食的叫乌烟间或倒铺间。不管是乌烟馆还是乌烟间,大街小巷都有,就连安海附近的村落也大面积种植鸦片。当时人们讥讽这些吸鸦片的人是“乌烟鬼”。曾平晖告诉记者,他的三叔,也曾是个“乌烟鬼”。他三叔才十来岁,也跟着染上了鸦片,人成了废人一般,后来被他爸爸关在老家的阁楼上,强行戒毒。
在清末的不少作业本子或信件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上面写满了“劝友戒烟”、“劝友戒赌”、“劝友戒嫖”等字眼。“这是当时民间对社会病态的反映。”曾平晖说,经营这些行当的要么是大姓人家,要么是有财有势可依靠的权贵。官府以禁烟名目征税,经营鸦片的人要上下勾结。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包捐包税制度下进行的,烟税或田亩税、赌税都是些地方权势包办。据清末安海最后一任都司李丹臣说,当时他的工资不高,主要收入是烟税、田亩税、赌税,全部不必上缴,妓女每人每月交1元,赌博每场交3元,鸦片烟税每人收八角。
“安海的海外华侨多,不少还出钱赞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运动,当地民众与海外联系密切,经常收到海外寄来的进步刊物,在政治思想上也发生新的变化。”曾平晖说,古镇安海有革命传统,这里的人民天生有“革命”的细胞,不管是反清复明的郑成功,还是太平天国,在安海都有所回应。兴中会的历次起义,安海人民不难从海外得到信息,从侨居日本、南洋的同乡口述,抑或携带回来的小册子或报纸。此外,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盟员大部分是华侨,其中有个别是安海籍人士。辛亥革命后,华侨蔡鉴还回安海,向群众作革命道理的演说。这大大激发了当地百姓迫切想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由此看来,安海暴动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历史的必然。
【脸谱】
杨文炳:“敢拼命”的革命者
时间已过去百年,沧海桑田,当年参与安海暴动的革命党人早已不在人世,他们的后代大多移居海外,或散落各地。经过多次寻找,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组织安海暴动的革命党人杨文炳的儿子杨先生。今年65岁的杨先生,现居住在安海兴安里。一向低调的他,一再要求记者不要写出他的本名,但说起父亲的“当年勇”,他侃侃而谈———
杨文炳出生在永和镇上宅村的一个小商贩之家,由于父亲在安海做蒸糕买卖的缘故,小小年纪的他,便随父亲住在了安海城。少时,他跟一个住在安海西河境下林的外地人习武,练得一身轻功和缩骨术。
在安海一带,年轻的杨文炳名气很大。没上过一天学堂,但他有一身武功,是个“敢拼命的人”。除了摆摊卖糕菓,他还当过陈清机的贴身保镖。陈清机每次从海外回到安海,他都形影不离,陈清机去了海外,安海的老家则由他看家护院。
1908年的一天,杨文炳遇到了一个姓蒋的广西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听老一辈人说,杨文炳是个豪迈的人,性子急,胆量大,做事义气。蒋姓者引他加入革命军,可能也是看上这点。蒋姓者把自己要在安海组织推翻满清政府的武装,透露给他,并交代负责发展组织,准备起义。几天之后,蒋离开安海,走之前,留下一笔钱款,当作活动经费。没过多久,杨文炳招集二十多名当地壮汉,参加革命军。名单依照蒋的嘱咐,上报广西某处。姓蒋者每半年来安海一次,每次都住在杨文炳家,组织革命党人召开秘密会议。
安海暴动发生的前半个月,一个头戴毡帽、身穿长马褂的中年人,来到杨家。杨文炳后来告诉妻子许女士,这人就是姓蒋者。蒋先生都是半夜摸黑进杨家,然后与杨文炳反锁在房间密谈。这次,他们接连谈了七个晚上。而后,蒋先生又神秘消失。一个星期之后,也就是1911年11月7日,安海城就发生了火烧武衙门事件!
1911年11月7日晚上7点左右,接到密告的杨文炳,穿着一件灰布对襟长衫,神色匆匆地出门。天将明,杨文炳回家。妻子看到他光着膀子,满头大汗,气有些喘,问:“那件衣服哪里去了?”他说:“把上衣绑在木棍上,蘸着油,当作火把使用,烧了武衙门。”第二天,他单枪匹马,要去泉州城烧衙门,刚走到泉州南门外,看到那里清兵戒严,他就潜回安海。这时蒋先生与杨文炳仍保持联络,并不时寄款项接济,一再吩咐不可轻举妄动。
“在安海,我父亲是个很传奇的人物,但他很少向孩子们讲起自己的革命经历,我也是后来听邻居的老人说起他的事,才知道他是条好汉,还被写入安海史籍。”杨先生说,父亲杨文炳一辈子以做小买卖为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直至1972年父亲过世,他才知道父亲早年参加过革命活动。
【影响】
掀起了剪辫子热潮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在安海打响了!这一枪,给安海,乃至全省,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安海暴动的消息传出,震动全省,引起了省县满清统治者的惊恐,对全省革命运动起了巨大鼓舞作用,为本省满清统治者统治权的结束敲起了丧钟。”曾平晖介绍,就在安海暴动的第三天,从厦门传来了福州光复的捷报。随后,革命党人宋渊源带兵到安海,安海成立联乡会,维持地方治安。安海街头也掀起了剪辫子热潮。从海外回乡的安海籍革命同盟会盟员蒋报料和杨山光带少数民军来安海,他们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演说,称赞暴动中安海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
曾平晖说:“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学习革命者那种天下为公,那种为了祖国的强大和统一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