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碗坩缸镜”的走音说起──闽南话绕口令趣谈
据说,有位来泉州打工的外地人很想学闽南话,一个“热心人”告诉他,学闽南话要先学说日常器具的名称,如“碗坩(kan)缸镜”,最好把它读得滚瓜烂熟。这位外地人果真一天到晚“碗坩缸镜”不停地念。念着念着,不知不觉,“碗坩缸镜”却走音成了“我尻川疼”(我屁股疼)。听到的人莫不捧腹大笑。经人们一解释,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碗坩缸镜”之所以会走音成“我尻川疼”,是因为它们语音很接近,而“碗、坩、镜”三个字的韵母又都是鼻化韵,很不好读,有点像绕口令。
所谓“绕口令”,也叫拗口令、急口令,古时候则叫急说酒令。它是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绕口令的句子通常由声、韵、调极易相混的字词交叉重复组成,要求一口气念出。虽然念起来拗口,却极富艺术情趣。像普通话中的“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便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等绕口令,人们都耳熟能背。
闽南话中也有不少绕口令,下面选引几例,并略加说明:
1、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例1这个对联式的绕口令,作者是明代人。其特点是上下句五个字分别同韵,只是声母各不相同,读时格外拗口。由于闽南话较好地保存了古音,所以闽南人读起来仍具有原来的语音特点:前一句韵母都是入声韵ok(“北”,闽南话一般读作bak,此处最好读作bok),后一句韵母都是ê(全部用文读:kêsêgêzêtê)。不妨把它看作一个方言绕口令。这个绕口令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仗非常工整。高声多读几遍,你会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音义俱佳、妙趣横生的绕口令。
2、红柑壳塞著涵空腹,涵空腹塞着红柑壳。(“著”表“在”)
(ang gam kak tat ti am kang bak,am kang bak tat tioh ang gam kak.)
例2这个绕口令的主要特点是语音相异而又相近:“红”ang与“涵”am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柑”gam与“空”kang声母韵母皆不同,“壳”kak与“腹”bak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
3、铜钉钉铜板,铜板钉铜钉。
铜钉单等钉铜板,铜板缀等钉铜钉。(“缀”读“姓戴”的“戴”,“缀等”表等候)
(dang dan dan dang ban,dang ban dan dang dan.
tang tan dan dan dan dang ban,dang ban de dan dan dang dan.)
例3这个绕口令主要由“dang”“dan”“ban”3个音节构成,前后鼻音不同,再加上“dan”这个音节又出现了三种声调“dan”(钉)、“dan”(等)、“dan”(钉),所以一读快就容易出错。
4、狗仔甲猴仔过沟仔,猴仔惊狗仔跋沟仔。
猴仔揭钩仔钩狗仔,狗仔缀猴仔过沟仔。
(gao a gap gao a ge gao a,gao a kian gao a buah gao a.
gao a kiah gao a gao gao a,gao a de gao a ke gao a.)
例4这个绕口令主要是由3个同声同韵不同调的“gao”(沟、钩)、“gao”(猴)“gao”(狗)加上“仔”构成,动听但不好读,急读尤其不容易。
小手一抖,5分到手,打完酱油,低头猛走
页:
[1]